作好人、做好事就可以作新造的人嗎?看看耶穌怎麼說的..
一. 做多少善事才得永生?
有一位富有的少年官來求問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就告訴他要守誡命。對於這位敬畏神和守律法的人來說,他從小都做了,但聽完了耶穌說到最後的愛人如己之後, 那少年人便說:還缺少甚麼呢? 他覺得還沒有做夠到足以得永生的好事。 耶穌看他真心的想得永生,就愛他,可是看他一心只想做好事。(太19:16-20)
耶穌看出了他的勤做好事,反而成了他得永生的障礙,便對他說,把財產都捐了。主看出他以為憑自己做什麼好事便可得永生,而侷限自己的眼光在今世的好人好事上。主叫他要把他這樣看重在世上作好人,及珍惜地上財寶的心放在天上才能長存,而得永生。(太19:21)
二. 信耶穌得新生命有永生
同是一個財主的撒該稅吏長,是個眾人所指謫的罪人。他自認罪污而不配像那些宗教人士一樣的靠近耶穌,便爬上一棵路旁的樹上求看他(註1)。出乎他的意料,耶穌看見他,便大聲的叫他下來,要去他家住!
撒該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他。 接著,令眾人大為驚訝,他站著面對主向眾人宣告: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都給窮人(过常規的1/5);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遠过律法所定的1/5,利6:5,民5:7)。
耶穌看他如此真心的悔改,捨下自己的身份又不看重地上的財物,就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他信耶穌而得永生,作了屬神的亞伯拉罕後裔,成為神的兒子 。(路19:1-9,羅4:16)
三. 作新的人認罪且樂行善
守神律法的少年官以為多做好事就得永生,他要耶穌這位教人得永生的教師夫子肯定他。耶穌其實已明明的告訴他,一位夫子是不夠良善知道永生的,只有神才能。(太19:17) 他不跟從耶穌追求永生,反而憂傷的離去。從此他一生擔憂自己在今世所行的善事不夠多、不夠好,又何以才能長存在天上、得永生。
眾目所詆的罪人稅吏長只有自愧的爬上樹要看耶穌,而不以自己配得接待他。耶穌卻因他承認了自己的罪污,便要到他家裡住,接受他的接待。耶穌看他不再看重地上的財物,把一半的錢賙儕窮人,又償還以前他訛詐的人四倍(遠过律法所定的1/5,利6:5,民5:7),就赦免了他的罪。撒該因信耶穌的赦罪而可得永生, 知道他今生所做的善事,從此可永遠的長存在神應許亞伯拉罕子孫的永遠基業裡。(太19:22,路19:8- 9)
四. 新人的行善為榮神益人
人照神的美善形象所造成,本會行善。神且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人因而身在今生、心繫永世,盼今生所作所為的,多能留存到永遠,像立德、立功、立言,還有常做的積陰德等等。
- 世人的行善
因世人都受了當今世界掌管者的撒旦轄制(弗2:2),他們的善因而常行不出,惡的反倒去做(羅7:18) 。人常不自覺的要眼前的名和利而至成了他們行善的目的,大公無私的實屬罕見。又還有為了避免外界要求行善壓力的煩擾,及多有為了除掉內疚的罪惡感等等,人要從心裡完全無私的行善是何等的難,誠如大衛所感嘆的: 「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在你以外並沒有美善。」(詩16:2)
- 新人的行善
新造的人行善便不同於世人,他行善不再是照他以前舊人的本性,還加上了神所預備他要行的,常是取代了他自己想做的善事。他活著不再是他,乃是耶穌活在他裡面(加2:20),他的行善更是出於神自己美善的作為、透過衪所精心造成的新人要完成衪在這世上的旨意(弗2:10,4:24,腓2:13) 。
作新造的人的善行在於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神,以及愛人如己,即憐恤人的適時幫助人(註2) 。他們作為世上持守神道的鹽和指亮世人走正路的光,並成為世人所仰望、得激勵的山上之城。此外,還行出各人從神所領受的特別使命(太5:13-14)。
耶穌後來在他即將離世前向父神祈求,將永生賜給祂所賜給他的人,叫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要能認識這獨一的真神以及祂所差來的基督,並且跟從祂、行善榮耀祂,那就是永生。(約17:2-6)
註釋索引
註1: 路19:3的「要」按原文(GS #2212)該是「尋求」,「要」的原文是GS #2443.
註2: 『愛人如己』中 人的原文是「鄰居」, 而不是「所有人」。 利未記19:18的這句話總結了所有舊約中廾多條有關睦鄰的律法,又之前的五節經文也都是在講與鄰居相處之道(19:13-17)。
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馬太福音7:12所說的:「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的這两句話中的人則指的都是所有人,不是鄰居。『愛人如己』乃是耶穌說的第二大誡命(太22:39) ,雅各稱為『至尊的律法』(雅2:8) ,保羅則說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加5:14),三處人的原文都是「鄰居」,並不是「所有人」。
然而,耶穌所講的鄰居是從「憐恤之心」來看,乃是著注在「憐恤人的」和「需要人憐恤的」(路10:37)。他所講的不再是鄰近的,也包含了遠方需要憐恤的人,鄰近一詞的涵意便從距離的遠近提昇為需要的急緩(路10:33-35)。凡因看見「需要憐恤的人」而動了憐憫之心的,並給予即時合適的幫助, 就是『愛人如己』了。
(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