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8:00-9:30,花園墓
進入主的空墓穴追思主,再聽專人講主的復活(@8:45)。
耶穌的墳墓和他的復活
在骷髏地的十字架上,耶穌被羅馬士兵證實已經死了以後,他的屍體被取下來,用細麻布包裹,再被鋪上香膏,然後被安放在一個墳墓裏面,用一塊大約有兩噸重的巨石堵塞墳墓的入口。由於耶穌受死之前曾公開宣稱自己會在死後的第三天復活,所以當時迫害耶穌的人,為免耶穌的門徒來偷取屍體,再假傳耶穌已經復活了,就要求彼拉多遣派受過嚴格訓練羅馬兵看守墳墓。
但是到了耶穌死後的第三日,不尋常的事發生了!看守的士兵全部逃走了,大石移離了墳墓口,耶穌的屍體不見了!只留下完整的裹屍布及一個空墳。耶穌在復活后曾經向超過五百人顯現。使本來因怕死而四散的門徒完全改變,像獅子般勇敢,雖然被殺、被放逐、被迫害,仍然毫不畏死地四處傳揚耶穌的復活。《約翰福音》20章27到29節記載:耶穌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 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聖墓花園現在就是一個紀念花園,有人說花園一側的山洞看起來特別像一個抽象的骷髏頭,就此推斷這裏就是當年耶穌被害的骷髏地(各各他山),山洞則是耶穌的墓穴。
後來當代的一系列考古證明這些說法是穿鑿附會的。其一便是這石穴的年代可考証到主受害前的七世紀,而不是他下葬的新墓穴。而各各他山的髑髏造形才过40年已顯出嚴重的風化,璜論經得住两千多年的風吹雨打。但是聖墓花園這個地方卻被一代一代基督徒當做耶穌殉道的最後一站銘記住了。聖墓不論是在那處,於今,大家心知肚明耶穌不在墓裡,他已經復活了。

The Garden Tomb, entrance to the tomb cut into the rock. The Garden Tomb, site of pilgrimage, rock tomb outside the walls of the Old City of Jerusalem, Israel
苦路尋思
古城內的「苦路」或稱「十字架之路」,指的是由總督府的安東尼堡到各各他山之間綿亙的道路,耶穌基督曾背負沈重的十字架,弓著彎曲的身軀走過這條路。雖然由教會初期基督徒在十三世紀末,就開始了追隨耶穌前往各各他山足跡的習慣,但「苦路」這名稱則源於十六世紀。根據傳統,耶穌在總督府的比拉多前受審,耶穌往各各他山的痛苦之路即始於此。
那時的各各他山是在城牆之外,但苦路第十至十四處則是設於當今城內的「聖墓教堂」之內。然而,今日的城牆乃是約五百年前的奧斯曼帝國所建,並不存在於主走苦路時。所以,「聖墓教堂」確實位於城外。
更甚者,主後三百多年羅馬皇帝(Hadrian)大肆破害基督教,摧毀主下葬的墓穴後,在原地設立偶像,已由考古証實。直到君士坦丁稱帝了才清理回復,並建立今日的聖墓堂紀念主的死和復活。再者,城內眾多的亞美尼亞居民也世代在此記念主,進一步確實「聖墓」的所在。。自十三世紀以來方濟會士就受教宗委託成為聖地監護人,他們在每週五下午帶領著虔誠的基督徒隊伍,跟隨著主受難的足跡,蜿蜒地經過耶路撒冷舊城的街道,到城內的「聖墓教堂」。

廿世紀初,一般基督教會不以為主下葬在「聖墓教堂」,而是在各各他山(又叫髑髏地)下邊的墓裡。以認定各各他山是在今日的城牆之外,苦路第十至十四處便應設於當今城外的「花園墓」(Garden Tomb)。但根據這認定的各各他山(髑髏地)所定出的墓穴有兩個問題,第一是這各各他山的髑髏造形才过40年已顯出嚴重的風化,璜論經得住两千多年的風吹雨打;第二是這石穴可考証到主前七世紀已在,便不會是主下葬的新墓穴。
於今,不論是在那處記念聖墓,大家心知肚明耶穌不在墓裡,他已經復活了。
後語
認定骷髏地的此人是佔領耶城的Charles Gordon, a British general ,英皇維多利亞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他又稱為 Chinese Gordon, 因在八國联軍時,帶英軍攻打中國,並帶頭燒毀了圓明園。隨後三年,他為清朝雇佣出力,消滅太平天國。
Ref:
https://www.baslibrary.org/biblical-archaeology-review/12/2/2
https://www.historic-uk.com/HistoryUK/HistoryofBritain/General-Gordon-Chinese-Gordon-Khartoum/
II. 9:15-11:00,坐小巴到大衛城
三千多年前,以色列王大衛打敗耶布斯人,佔領錫安城堡;將當時名為「耶布斯」城改名為耶路撒冷城,定為國都;日後又稱其為「大衛城」(The City of David)。主前1000年,大衛登基,在位40年 (希伯崙7年,耶路撒冷33年)。之後,所羅門接續大衛的王位,在位40年,所羅門建立第一座聖殿。後來,繼位羅波安,以色列王國分裂為南國與北國,耶路撒冷繼續成為南國猶大國諸王的京城。
面臨亞述帝國的圍攻,猶太王希西家封住基訓泉源,引到城下水道,直流在大衛城的西下角的西羅亞(奉差遣的意思)池畜水。( 代下32 :30) 在此池邊,耶穌醫好生來瞎眼的人。(約9:1-7) 水道陡,來回約1.5小時。
III. 11:00-11:30, 午餐 @大衛城
IV. 12:00-12:30,拉結墓
拉結是約瑟的母親,她的孫子以法蓮部族帶領北方的以色列國,而她產難生的兒子便雅憫部族則加入南方的猶大國。因此拉結代表了以色列國和猶太國的母親。
主前586年,猶太人被巴比倫人悲慘的流放途中,特意要求繞道經過拉結的墓。猶太人以她安息在此為他們哭泣、祈求神憐憫,帶來安慰;也預表神要帶著他們最終歸來的應許。果然,七十年後,所羅巴伯帶領首批猶太人返回,也是先到此墓前頌讚神的信實。(耶31:15-17)
V. 12:45-14:30,伯利恆主誕教堂
坐小巴去大衛城伯利恆主誕教堂。主後339年獻堂,教堂當時入口的門是照片中凹進去的長方形的大小,但在529年被毀,後來重建,在614年又再度被毀。之後重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12世紀時,十字軍先為了阻擋回教騎兵的進攻,把門縮小到約3公尺高,照片中可看到十字軍風格的拱門形門。到了15世紀還是17世紀馬木路克時期或鄂圖曼時期時,門又縮得更小,一方面是不希望人騎著馬進入教堂褻瀆聖地,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進入教堂的人可以謙卑一些。於是現在進入主誕教堂之前,要先經過很矮的「謙卑門」!
教堂兩側的柱子是6世紀時建的,雖然已經褪色,但可以依稀看到每根柱子上原來畫著的聖徒,年代為12世紀。屋頂木頭為英國捐贈的香柏木。柱子上也有十字架的洞(像保齡球洞口),因為有個傳統認為把手放在這裡禱告會得到童女馬利亞的祝福。
教堂中間有許多以木板覆蓋並且掀開的區域(小心不要掉下去),展示的是四世紀時的拜占庭風格馬賽克地板,那是1934年在做整修時才意外發現的原始地板,現在的地面已經比起出的地板高出了2-3尺。
主誕教堂的祭壇是屬於希臘東正教基督徒的風格,展現出聖誕節時,像是掛在聖誕樹上琳琅滿目的飾品。
紀念主耶穌降生的那顆星安置在地下廳,通常有很長的隊伍進前膜拜。
VI. 14:30-15:00,聖凱撒琳教堂/耶柔米洞穴(St Catherine’s Church)
1882年才建的「新」教堂。伯利恆基督徒每年聖誕夜都在這裡做午夜彌撒(midnight mass),並且節目播到全世界。 樓下洞穴,紀念翻譯新舊約聖經到拉丁文的耶柔米。他於5世紀完成武加大譯本(Vulgate)又稱拉丁通俗譯本,就是拉丁版的聖經(包含新舊約)。
英文聖經基本上是參考希伯來文版和耶柔米的拉丁文版。聖經的舊約是用希伯來文寫的,也是現在猶太人所唸的妥拉。而新約主要是福音書和信件,寫新約的作者大概除了路加跟馬可外都是猶太人。新約聖經最早的完整版是希臘文,是當時的通用語言。耶柔米學了希伯來文後才翻譯聖經到拉丁文。聖經舊約有39卷,新約27卷,一共有66卷。
目前通用的中文聖經則是由《官話和合譯本》委員會於1891年11月初次集會,1906年完成新約,1919年新舊約全書完成面世,前後費時27年之久。出版之後成為現今華人教會使用最廣的中文聖經,也就是今天簡稱的《和合本》聖經。一百年來,《和合本》不斷流傳,使千千萬萬的華人認識神、生命得到指引。然而因當初所用標點、編排方式皆屬十九世紀之型態,聖經公會在1989年重新採用新標點、新型態編印、出版《新標點和合本》,呈現給世人。
V. 15:15-16:00,牧羊人曠野地教堂
關於耶穌降生的年份,多有聖經專家研究是西元前五年。
依照星星的指引去尋找耶穌的東方博士們來自波斯,他們曾受到巴比倫系猶太人的影響。不過有一點非常明確,那就是東方博士們跟隨著星星的指引經過了伯利恒近郊的一片野地。在這片野地的某一個地方,深夜在看守羊群的牧羊人聽到了天使報給他們的消息—彌賽亞降生了 !
耶穌是在什麼季節誕生的呢?《聖經》裏記錄 說:「在伯利恒之野地裏有牧羊的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群。」(路2:8)當時的牧羊人一般都在以色列的雨季結束至旱季開始這段時期,也就是從五月份到九月份, 將羊群趕到野地裏去放牧。他們在野地裏一邊牧羊一邊避暑,與羊同吃同睡。據當時牧羊人的這種生活狀況可以推知,耶穌出生的季節應該不是冬天,在晚春至初秋之間的可能性最大。
現在被稱為「牧羊人之野地」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去往伯利恒的路上,即到達伯利恒之前的兩公里處野地的一部分。如今那裏形成了一個阿拉伯小村莊,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東正教的禮拜堂早已在那裏佔據了一席之地。禮拜堂中,最有名的要數羅馬天主教蓋建的「牧羊人之野地教會(The Shepherd’s Field Chapel) 」了。人們在「牧羊人之野地」挖掘出了大約四世紀時建設的教會建築物的遺址與遺物,可以想像,這個地方在當時就已經非常有名了。
很多學者認為「牧羊人之野地」就是舊約聖經中記錄的「波阿斯的田地」。當時,波阿斯在伯利恒是大有權勢的人,所擁有的田地非常廣闊,不只是在伯利恒,還一直延伸到了 「牧羊人之野地」。在環繞伯利恒的這片野地上,猶太的牧童們世世代代都在這裏牧放著羊群。大衛是牧童的時候,也應該在這片野地上趕著羊群四處走過。他至少應該來過一次這片「牧羊人之野地」吧?
站在「牧羊人之野地」,想像一下兩千年前它的那一夜。 天使顯現並傳達了大喜的資訊,一大隊天兵天使唱歌讚美著神:「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 神、在地上平安、喜悅歸與人。」那該是怎樣的感動啊……雖然是在空曠的野地,觀眾只有一些牧羊人,但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不需要任何燈光來照明,也沒有音響設備,眾天使的讚美聲,高亢、悠揚,激蕩在牧羊人、也在我們的靈魂深處。(路2:9-14)
V. 16:30-18:00,伯利恆晚餐,耶城安息日休業
VI. 18:30,回耶城旅館休息